2007年11月30日 星期五

金「奈米殼體」能尋找並摧毀腫瘤

從娜奧米哈拉斯(Naomi Halas)眼中看到的未來癌症治療是這樣:在癌症篩檢中,醫生會注射一種充滿了金的液體到你的血液裡面,然後在你全身照射一種不可見光約30秒。接著她轉向一個電腦螢幕,上面有個精確的圖,顯示了最新成型腫瘤的大小、形狀,何位置。怎麼治療呢?用同樣的不可見光,但是強度更強。當你要開車回家時,腫瘤已經不見了。

哈拉斯對這種「得來速」式的癌症治療的夢想,可能再不久後就會實現,這有部分原因是因為她的個人發明:「奈米殼體」──一個100奈米寬的小球(大概是你用原子筆在紙上一點,那個點的1/10,000大小),外面包了層金原子,裡面是一個小矽球。當這個奈米球藉由蛋白質和腫瘤結合,並受到近紅外線(這種光線可以安全地穿透皮膚)的照射時,奈米球會被加熱,將腫瘤煮熟但又不會燒到鄰近組織。美國德州休斯頓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的電機工程和化學教授哈拉斯說:「就像是煮水煮蛋一樣」。

今年夏天美國國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他們這幾十年也一直在默默研究著從燒灼治療到血液保存等等癌症防治項目)授予哈拉斯和她的同僚,萊斯大學的生物工程師珍妮佛威斯特(Jennifer West)三百萬美元,以開發奈米殼體作為一種乳癌的治療。哈拉斯說她的團隊希望明年能在有軟組織腫瘤(像是乳癌、腦癌,或是攝護腺癌)的患者身上,開始初步的測試。如果試驗奏效,奈米殼體可能徹底改變癌症治療:這種方式可能用來診斷,而被診斷出是初期沒有擴散的癌瘤,還能以上述方式,當場在門診進行治療。美國國防部乳癌研究計畫獎勵金經理唐娜金巴克(Donna Kimbark)說:「這在偵測非常早期的癌症方面是項革命性的進步,可能比其他技術還要早六、七年偵測出來。大部分的乳癌腫瘤在被偵測出來以前,都已經存在數年了。想想看如果能早幾年發現的話,成效該有多好。」

而讓奈米殼體這麼了不起的原因,根據哈拉斯的說法,是這些奈米殼體的「可調整性」:只要調整奈米殼體內玻璃核以及外金層兩者厚度的比值,就可以將奈米殼體調整成能吸收幾乎任何波長的光。調整成能吸收紅外線光,並在奈米殼體外覆上針對癌症特定的抗體的話,奈米殼體就能變成一個有精確指引的熱炸彈。鄰近的幾個健康細胞可能會跟著陪葬,但如果是採用手術或化學療法的話,會破壞的健康細胞還要更多許多。

哈拉斯說奈米殼體也可能用來提高藥物輸送的效率,舉例來說,如果將充填了胰島素的聚合物與奈米殼體結合,便可能引發這個聚合物在血液中釋出些微劑量的藥物。但目前,還是治療癌症這個用途看起來最可能將奈米殼體推進市場。
取自-kevin Kelleher

2007年11月29日 星期四

對行動電話的新恐懼

神經科學--對行動電話的新恐懼
一項瑞典的研究顯示出行動電話和腦部傷害有關──不管怎麼說,在老鼠身上確是如此。行動電話的安全再度受到質疑。

這一次,科學團體會非常密切注意這個議題。去年夏天神經外科醫師萊夫沙福德(Leif Salford)和他在瑞典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的同僚發表研究結果,首次顯示出由GSM行動電話(世界上最通用的行動電話系統)發射的微波輻射和老鼠的腦部傷害明顯有關。如果沙福德的研究結果能被世界各地研究機構(其中也包括一個美國空軍管理的研究中心)的後續研究證實的話,這些數據對十億以上整天行動電話不離手的使用者,可能是個令人擔心的暗示。

這項發現已經重新燃起一項科學家和行動電話製造業者間,對行動電話安全性存在已久的爭論。
過去十年來完成的數百篇研究報告中,有許多都顯示出使用行動電話可能導致許多有害效應,包括頭痛和記憶力的損傷。不過,其他研究卻顯示並沒有這樣的效應,而且在長期、低量輻射對腦部和其他器官的效應並沒有科學上的一致結果。美國目前正在進行一項耗資一千二百萬美元對行動電話安全性的廣泛聯邦調查,但將要花上至少五年才能完成。
同時,研究界正接踵重複進行沙福德驚人結果的實驗。沙福德的團隊是將32隻老鼠暴露在來自GSM行動電話的微波輻射中兩小時。研究人員使用同軸電纜,並將電話貼在老鼠的小籠子旁邊,好產生間歇性的直接暴露,同時讓不同組別老鼠有不同的暴露強度,以反應一位行動電話使用者在同一段時間內可能受到的暴露幅度。在這次兩小時暴露之後的第五十天,老鼠的腦部顯現明顯的血管洩漏,以及幾個區域的神經細胞縮小、受損。輻射暴露強度愈高,傷害愈明顯。
相較之下,控制組就只有很微小或是沒有損傷。沙福德說:如果人腦也會受到類似的影響,這種傷害可能會產生重大、長期的腦力損傷。

目前行動電話業界已經很迅速地駁斥了這些數據,說目前行動電話的輻射強度,完全是在被美國聯邦電信委員會(FCC)視為安全(人體組織吸收率在每公斤1.6瓦以下)的輻射範圍內。摩特羅拉(Motorola)電話公司電磁能源計畫(Electromagnetic Energy Programs)的科學主任梅斯史威寇德(Mays Swicord)說:「專家審視了過去30年來所完成的研究後,發現沒有理由認為這會有任何健康上的危害。」

美國電機電子工程師協會的人類和輻射研究所(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Committee on Man and Radiation)的主席馬文辛斯金(Marvin Ziskin)博士也是抱著類似的懷疑看法:「要產生他們聲稱的那種效應,他們使用的輻射強度似乎是太低了。」
沙福德承認現在要做出任何結論還嫌太早,但堅決主張這麼不尋常的結果值得進行進一步的探討。他說:「行動電話是個非常了不起的發明,也可能曾拯救了非常多的性命。但是政府和行動電話供應商應該要支持更多的自主性研究。」同時,沙福德建議使用者花些錢在免手持耳機上,以減少讓腦部暴露在輻射中的機會。—elizabeth svoboda
取自2003美國科學期刊

2007年11月28日 星期三

轉換對生命的看法

你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 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寬度。

你不能左右天氣的變化, 但你可以改變你的心情。

你不能改變自己的容貌, 但你可以展現你的笑容。

你不能控制他人的言行, 但你可以掌握自已心情。

雖然你不能預知明天, 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

雖然你不能樣樣順利, 但你可以事事盡力。

2007年11月27日 星期二

骨折 Fracture

骨折 Fracture
骨折常見開放性骨折以及閉鎖性骨折

開放性骨折:骨折的部位碰觸到體外,亦稱開放性骨折。因為接觸到皮膚上和的環境中的細菌,一般都需要抗生素治療。

閉鎖性骨折:指骨折的部位並沒有與人體外部接觸,亦稱為閉合性骨折,大部份採保守的外部固定治療即可逐漸癒合。其受感染的機會很彽。常見跟骨因為撞擊到堅硬物體而骨折。

疲勞性骨折:反覆累積性的壓力所造成的骨折,原理類似金屬疲勞,常見長時間的激烈運動、健行、行軍中。腳踝常見的疲勞性骨折部位為蹠骨骨折,X光檢查報告可能發現微小裂縫或是正常。

骨頭本身沒有神經,但骨頭外部的骨膜則有密集的神經,因此骨折時會有嚴重的疼痛。並可併發內出血、腫脹、和周圍神經、動靜脈的壓迫及損傷。

2007年11月26日 星期一

什麼讓地球生物一夕滅亡?

什麼讓地球生物一掃而空?
大部分科學家都同意說在墨西哥Yucatan半島的一次隕石墜落,是六千五百萬年前消滅了恐龍及至少60%其他物種的原因。但那還不算是有史以來的最大滅絕事件:在大約二億五千萬年前,還有一次讓地球上所有物種的90%滅絕的事件,而那次劃下了二疊紀的句點,並啟始了三疊紀的「大滅絕」事件,是不是肇因於一個隕石呢?儘管最近有了新的證據來支持這個「太空飛石」的假說,但其他最近的科學研究報告也支持了另一些理論,且其中有好幾個理論將那次大滅絕歸咎於大量釋出的毒氣。同時,科學家也不排除一些一直被科學家中意的理論,像是氣候變遷和火山作用等,而且很可能不只有一個理論是正確的。舉例來說,隕石撞擊可能引發火山爆發,而火山爆發可能接著造成致命的酸雨和全球冷化。

目前,還沒有任何理論有決定性的證據。同時科學家甚至還不能對「大滅絕」是在幾天內還是幾千年內發生的達到共識。美國西北大學的化學工程師葛瑞高里瑞斯金(Gregory Ryskin)說:「這就好像一項調查任務只有很少數的線索,而且沒有任何目擊者。」瑞斯金認為最可能的禍首是甲烷(也就是沼氣)。而以下是四項最新的「大滅絕」禍首名單。

可疑禍首:隕石撞擊
理論基礎: 一顆來自太空的石頭擊中熱帶地區,使地下岩層噴至空中,而引起致命的氣候變遷。
證據: 科學家在南極洲和中國發現了一些有二億五千萬年歷史的石頭,石頭中據稱含有隕石碎片。
提倡者: 美國羅契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和加州大學聖塔巴巴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的研究人員
漏洞: 科學家還沒找到最確鑿的證據:隕石坑。

可疑禍首: 突如其來的甲烷爆炸
理論基礎: 一大堆甲烷氣體(沼氣)從海洋裡突然爆炸而出,引起極大的洪水氾濫與火災等一系列的結果。
證據: 「大滅絕」的化石裡顯示出碳12同位素突然大量增多,而對此最恰當的解釋就是甲烷噴出。
提倡者: 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化學工程師葛瑞高里瑞斯金
漏洞: 這樣的爆炸需要有十兆噸的甲烷,而這樣的量似乎不太可能出現。

可疑禍首: 甲烷慢慢滲漏
理論基礎: 火山或是冰凍的沈積物,會在幾千年內慢慢釋出甲烷,而減少氧氣的量。
>證據: 會挖地道、能在低氧環境下生長的爬蟲:水龍獸(Lystrosaurus),在這段期間繁殖得特別旺盛。
提倡者: 美國奧勒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南非博物館(South African Museum),和美國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漏洞: 持批評態度的人說,這種滲漏不可能用盡足以引起全球性死亡的氧氣。

可疑禍首: 硫化氫臭彈
理論基礎: 由厭氧菌釋放出足以致命的硫化氫,從海洋排放到空氣中。
證據: 支持這個理論的人正於日本在大滅絕時留下來的沈積物中,搜尋硫化菌(sulfur bacteria)的遺跡。
提倡者: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科羅拉多州大學,和東京大學的科學家
漏洞: 沒有證據顯示說古代海洋的上層缺乏氧氣。